3月5日,学校在行政楼501会议室召开中层干部会议。学校领导、各教学单位院长和副院长、各行政处室、教辅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由党委书记柳轶主持。


张兴海校长就学校未来发展工作作出安排部署。他强调,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对民办高校发展的新机遇,在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背景下,学校要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办学定位,突出抓好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特色、专业结构特色、大学文化特色等工作。一是要抓好学校特色建设与特色发展。要聚力打造福祉学科特色,构建覆盖理论、实践、文化的全链条育人体系。通过交叉学科建设、人文社科基地申报等举措,推动福祉学与社会需求深度融合,培养具有人文关怀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要把福祉理念贯穿全校所有专业,引导学生形成“以人为本”的职业素养,力争在全国高校中形成独特标识。二是要抓好队伍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面对师资队伍结构性短板,学校继续抓好“三百工程”,着力培养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和青年管理骨干三支队伍。通过课程打磨、项目攻关、轮岗实践等方式,全面提升教师综合能力。未来五年学校将优化“双师型”教师引进机制,完善青年教师成长通道,加大对福祉学、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科研支持力度。各基层学院要建立“一人一策”培养方案,通过制度激励与人文关怀双轮驱动,激发教师内生动力,为学校长远发展储备核心力量。三是要抓好学校转型与创新发展。面对人工智能引发的行业变革,学校要加速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理工科专业将深化与东软集团等企业的合作基础,探索“三年校内课程加一年校外实践”的“3+1”育人机制;文科专业则通过分散实习、跨学科项目制学习等方式突破传统培养瓶颈。对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各学院要严审就业对口率,对连续两年就业率低的专业启动转型或退出机制。四是要抓好学校制度建设与规范发展。在治理体系方面,学校将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优化教师分级管理、教学科研激励等政策框架。通过建立纪律督查机制、强化制度落实,营造“敬畏规则、鼓励创新”的校园生态。制度建设既要保障管理刚性,也要预留创新弹性,支持各学院在人才培养、科研攻关等领域开展差异化探索。
最后,张兴海校长强调,全体中层干部以此次会议为起点,结合工作实际,锚定学校发展目标,突出福祉特色,加快转型发展,努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奋力书写新时代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人文答卷”。
初审:吴 卓
复审:李敬伟
终审:解克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