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0日,《城市晚报》第八—九版面“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主题专栏(养老篇)以“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培养福祉养老专业人才”为题,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报道我校福祉养老专业人才培养成果。全文如下: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创建于1988年,2004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正式建立,至今已有31年的办学历史。
“无论做任何事情,办任何学校,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勇于改革创新,才能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福祉养老专业人才。”这是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董事长的穆树源教授在创办福祉养老事业的亲身体会,他被誉为“中国福祉教育第一人”。
2010年,学校申报的社会工作专业(老年福祉方向)通过省教育厅批准并报教育部备案审批,正式面向全国招生,首批44名福祉学子走入校园,这个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新型跨学科专业在全国属首创,填补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空白,打破了高端养老专业人才匮乏的现状。
经过多年的调研和论证,学校制定了《创建福祉事业规划纲要》,投资7000万元,建成17400平方米的福祉实验楼,配置了1400万元的现代化实验设备和实训器材,新建各类实验室80余个,构建出集福祉本科教育、福祉研究、社会化养老实训基地、福祉从业人员培训基地、福祉文化培养与传播“六位一体”的养老事业模式。
根据社会福祉事业整体发展战略,2010年6月,学校创设了东北福祉研究所,组织专家学者对国内社会福祉现状及人才培养模式、老年福祉政策法规等进行研究。同年9月,汇集学校优势资源,创办了福祉学院,形成了一个集本科教育、科研、老年健康产业开发、社会养老服务业高端人才培养和认证教育为一体的优秀教学科研群。
为了推动老年福祉教育和研究,学校投资1500多万元,配备先进的福祉教育专业设施,建设了7000平方米的实验实训中心,设备堪称国内一流,满足了养老教育教学和实训实习需要,为社会培养了一批高端养老管理人才和护理人才。在此基础上,2014年5月,学校申报的“吉林省社会福祉研究基地”经省社科规划领导小组批准,被正式列为首批吉林省社会科学重点领域研究基地,为“六位一体”社会福祉事业的发展再续新篇。
2018年,学校在国内高校率先成立了福祉学部,将社会福祉学院、健康福祉学院、儿童福祉学院等单位进行资源整合,打造福祉专业特色品牌。2019年6月,学校社会工作专业被吉林省教育厅评为“省级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点”。
未来,学校以“提升人文内涵,创新福祉发展”为途径,推进基本建设工程、人文提升工程、福祉创新工程、人才系统工程、对外交流工程、体制改革工程等六大工程的实施。构建全国第一个养老福祉系列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康养结合”、“医护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格局,走在了全国高等教育健康福祉人才培养领域前列,为学校突出特色办学,实施人才强校打下了良好基础。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回首31年风雨兼程,无论是创办高考自学班、建设独立学院,还是创办老年福祉事业,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与中国改革开放一路同行,用众多的创新书写着不平凡的教育诗篇。
(供稿人:解克兢 审稿人:解克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