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福祉学院由康复福祉系、中药保健系、健康养生系构成。设有康复治疗学、生物技术、中药资源与开发、健康服务与管理4个专业。近年来,学院在办学过程中,为应对老龄化社会重大需求,注重创新管理模式,助推学生成人成才,实现了理学、医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了学院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
一是建立辅导员与专业教师联席会议制度。学院坚持从人才培养角度出发,要求学工队伍与专业教师队伍各司其职。通过定期召开学工队伍与专业教师队伍联席会议,了解学院管理情况。辅导员通过学生管理发现学生在学业、专业的相关问题,与专业教师进行沟通;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管理中的相关问题,及时与辅导员联系解决。特别是在招生、就业、奖助优评选、党员发展等问题上,通过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商议解决方案和措施,从而提升学生整体培养质量。
二是实施本科生班导师制,确保人才培养精准对接。中药保健系三年前就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要求每个专业教师每学年负责6-8名学生的专业学习指导,通过开展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学生诉求;要求学生课余时间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3年来,学生参与大创项目发表论文15篇;获得省教育厅主办的生物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共同指导学生就业,使学院就业率逐年达100%。
为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顺应当前学校转型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有效实现对学生专业思想引领、专业能力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考研就业指导的无缝对接和全方位覆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学院制定了《本科生班导师制》,并在全院推进此项工作,要求每个专业教师负责一个班级,针对学生所学专业以及未来发展前景,如何掌握课程的核心知识和内容等问题进行具体指导,激发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和素养,鼓励学生善于学习,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良好效果。学院组织弘康志愿者协会深入南关区消防大队,利用所学知识,为消防战士送去了润肺生津的健康养生茶;康复福祉系刘纯老师为消防战士传授日常保健动作方法,缓解日常训练的劳累。2018级生物技术专业贾栗同学,由于表现出色,被授予2020年度团市委优秀共青团员。
三是发挥教师特长,助推学生成人成才。学院要求教师和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严于律己,自觉树立良好形象,时刻传递正能量。以活动为载体,加强学生整体观念与互帮互助精神的教育,帮助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学院把师资队伍的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在教师队伍中,有从事临床一线的老师,有多年在国外从事本专业的老师,他们在科研方面有很好思维能力,学院重视发挥教师的自身优势,针对每个教师的特长,建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会,开展了学生技能大赛等活动。在教学中,进行一对一的工作指导,将教学、实训与技能大赛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今年学院组织学生参加吉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有多个项目获得省级奖励;康复福祉系教师王波带队参加全国A-PKU校园杯儿童康复职业技能大赛,最终有6名学生冲进决赛,分别获得大赛一等奖、三等奖及优秀奖,有的教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学院还获得“优秀组织奖”。
特别是大三残疾学生李爱春由于身体原因,行动不便,给学习生活带来许多困难。入学3年多来,学院党总支和师生给予很大关怀,帮助她规划好大学4年生活,每年为她申请特等助学金,节日为她送去水果和美好祝福。学生党支部推行互帮互助,使她的日常生活得到许多同学的关心与爱护。教师支部为她做专业辅导,制定了一对一帮扶计划。在中药保健系导师制实施过程中,通过老师的悉心指导,李爱春同学积极参加项目申报,并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进行学术论文撰写;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提高了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为今后考研和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学院还鼓励她积极参加由中国药学会主办组织的“小手拉大手”挚爱妈妈国家级大型社会实践等公益活动,为社会奉献爱心。学院党总支积极为他考研备考和实习就业拓宽路径,主动排忧解难,助其实现梦想。主动联系吉林省慈善总会,为她申请相应的扶助基金,同时,与省残联协调,为她将来就业提前做好准备。由于学院帮扶到位,李爱春同学表现出色,学习成绩突出,在全校2020-2021学年学生评优表彰大会上,荣获了“励志成才奖金”。她的事迹也在校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央视网、人民网、新华网等30多家媒体给予点赞和宣传报道。(健康福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