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思政教育 >> 主题教育 >> 正文
主题教育

十年福祉情 硕果满枝头 ——记中国高等教育福祉教育事业开拓者董事长穆树源教授

作者: 来源:  日期:2021/03/10 16:08:29 人气:点击:[]次

作为吉林省创办最早的一所民办大学,学校创始人、董事长穆树源教授从1988年办学以来,带领学校走过了33年曲折坎坷而又成果显赫的发展之路。特别是近年来,穆树源教授在创办福祉教育事业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教育初心,牢记育人使命,以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拼搏精神,开创了中国福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经过十年的不断探索创新,如今学校的福祉教育和人才培养已是硕果满枝。穆树源教授被誉为“中国高等福祉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并先后荣获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民办高等教育创业奖”“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吉林省创业先锋”“吉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吉林省优秀共产党员”“吉林省高校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等荣誉称号。

坚持高起点 开创中国福祉养老高等教育先河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服务国家、服务社会和服务人民中,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福祉专业人才。”这是穆树源教授创办福祉教育的宗旨。

进入21世纪,中国老龄化社会进程逐渐开始加快。“银发浪潮”汹涌来袭,老年人口数量增多、福祉专业人才奇缺等问题愈发突出。当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约1.85亿,仅吉林省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就高达37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52%。全国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约26万人,护理人员短缺1000余万人,其中参加专业培训的只有2.3万人。由于老年福祉事业在我国尚处于初始阶段,国内高校还没有专门为养老市场而设立的专业。因此,专业养老机构管理型人才、护理专业服务人才短缺,80%的养老市场仍处于未开发阶段。

面对中国老龄化社会的严峻形势,穆树源教授急国家之所急,忧百姓之所忧。早在2006年初,他在抓好学校建设同时,开始研究和筹建福祉教育专业。他深知,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党和政府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的领导者,必须发挥高校专业人才优势,主动担当作为,为国为民分忧。”2008年,为了兴办高水平的福祉教育事业,他躬身笃行,不顾身体多病,率领学校考察团,先后赴日本、新加坡、丹麦、德国等国外的高校和养老机构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海外福祉专业教学、科研、设施和办学理念等,掌握了大量的福祉教育资料;并到北京、上海、深圳和香港等地的高等学府进行调研,了解国内福祉教育事业之现状,探索我国福祉专业的创建之路及未来的发展。经过详细而周密的论证,他决定:把福祉教育和国家需要融合在一起,创办福祉教育专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急需的福祉服务人才。

穆树源教授始终盯住中国养老问题不放松,全心扑在福祉专业人才培养上。为做好福祉专业前期申报工作,他从培养师资队伍抓起,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一方面,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内外相关院校、科研机构学习深造,把福祉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融为一体,在实践中丰富理论,在提升理论水平基础上开展教学;另一方面,聘请国外福祉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来校任教讲学,引进国外福祉专业的原版教材和教学仪器设备,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福祉专业技能。在此基础上,为加大福祉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力度,他多方筹措基金,投资7000多万元,修建了17400平方米的综合性福祉实验大楼;投资300余万元,配备国外先进的福祉教学设备和实训器材,新建实验室86个。2009年5月,他与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社会化养老工作委员会协商,成立中国社会化养老东北教育基地并落户学校,开展高等学历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建立实习基地等合作交流。2010年,他组织学校申报社会工作专业(老年福祉方向),通过省教育厅批准并报教育部备案审批,正式面向全国开始招生,首批44名福祉专业学生走入校园。这个全国充满希望和活力的全国首创新型跨学科专业,由此而启航。

在穆树源教授倡导下,2010年6月,学校率先创建了东北福祉研究所,组织专家学者对国内社会福祉现状及人才培养模式、老年福祉政策法规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同年9月,汇集学校优势资源,成立国内首个福祉学院。为了推动老年福祉教育研究,学校制订了《创建福祉事业规划纲要(2011-2015)》,构建了集福祉本科教育、福祉研究、社会化养老实训基地、福祉从业人员培训基地、福祉文化培养与传播“六位一体”的养老事业模式。2014年5月,组织学校申报“吉林省社会福祉研究基地”,经吉林省社科规划领导小组批准,被正式列为首批吉林省社会科学重点领域研究基地,为“六位一体”社会福祉事业的发展再续新篇。之后,又相继成立了长春市人文福祉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吉林省老年福祉研究会、吉林省福祉技师学院等机构,培养更具专业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养老福祉专业人才,从实质上提升吉林省养老事业管理服务水平和福祉专业人才培训水平。近5年来,学校充分发挥福祉专业优势,先后为地方养老机构培训介护、护理和康复专业人才3500余名。

为了完善福祉教育体系,突出福祉教育科研在建设一流学科、转型发展及特色办学中的地位作用,2010年11月,穆树源教授组织学校申报并获批“吉林省健康福祉教育研究基地”“吉林省社会福祉研究基地”“吉林省老年社会问题研究中心”和“吉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填补了吉林省高等教育福祉专业研究领域的空白。

坚持高标准 努力培养高端养老福祉专业人才

“无论做任何事情,办任何学校,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勇于改革创新,在培养具有全新理念和具有社会学、医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高素质养老事业人才上有所作为,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穆树源教授在抓好福祉教育的同时,从适应健康产业多元化和世界老龄化发展需要出发,围绕人的全生命周期,提出了“突出福祉、夯实专业、加强人文、注重整体”的办学思路,坚持“大健康、大福祉、大融合、大发展”办学理念,适应学校转型发展,打造福祉专业品牌,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培养,使学生成为“国内实用、国际适用”的健康福祉应用型专门人才。2018年3月,穆树源教授把福祉事业的目光由老年人群扩大到儿童群体,成立了由社会福祉学院、健康福祉学院、儿童福祉学院和福祉研究院等10多个机构单位组成的福祉学部,以学科建设为抓手,启动学科整合、人才建设、教学建设、科学研究等四大工程。为加大和推动福祉专业特色建设力度,2020年7月,穆树源教授审时度势,对现有福祉教学机构和人员进行重新布局调整,新增了护理福祉学院和福祉研究院等教学单位和研究机构,加大骨干教师投入力度,使福祉教育体系日臻完善。

为深化政产学研用融合和创新发展,发挥高校服务社会之功能,学校与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协同创新,助力地方民生福祉技术研发、决策参考和智力支持。2019年6月,学校申报的社会工作专业被吉林省教育厅评为“省级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点”;7月,在吉林省转型发展示范高校评审中,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群被批准为吉林省转型发展示范专业群。同年9月,全国首家“护理与照护教育实践基地”落户学校。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出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的一个新举措,为培养创新型、技能型和实践型福祉专业人才提供了平台。

“十年福祉情,硕果满枝头”。穆树源教授创办福祉教育10年来,学校福祉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成果显赫。先后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十二五”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特色高水平新兴交叉学科、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省级精品课程和省级优秀课程等一批特色项目;还获批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省社会科学重点领域研究基地、省首届高校新型智库、省转型发展试点专业集群、省教育研究基地、省重点实验室、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9个省级教学科研平台;《福祉学》被批准为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新兴交叉学科”。学校与国内50余家养老机构、企事业单位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先后培养了8届30余名社会工作(养老服务方向)等专业研究生、培养了养老和健康照护860余名本科毕业生,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养老机构高层管理者或骨干力量。在福祉类专业中,先后涌现出“长春市十佳大学生”“吉林省优秀志愿者”“长春好人”“长春优秀大学生村官”等一批先进典型。2018年6月,2015级护理专业的两名同学代表吉林省参加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选拔赛《健康与社会照护》项目比赛,获得第七名、第八名的好成绩。目前,学校已成为吉林省乃至全国福祉养老事业发展的“智囊团”和“人才输送基地”。

坚持高质量 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

“举办养老福祉教育,必须紧密对接国家重大部署,服务地方和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拓宽福祉教育事业发展新领域。”穆树源教授在办学过程中,借鉴国内外的福祉教育理念和学科发展优势,初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福祉学科体系。他瞄准国内外福祉专业发展前沿,探索与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合作新途径,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搭建了广阔平台,形成了高素质福祉专业人才培养新格局。他重视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合作,先后与日本、丹麦、新加坡等国家的10多所高校和国内30多家福祉养老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和实习实训基地,每年都推荐和安排优秀师生到国内外学习深造,为学校储备福祉专业骨干提供了后备力量。

在此基础上,穆树源教授把福祉专业科研工作作为重要抓手,创办了《学报》和《福祉学刊》,深入开展福祉领域的科学研究,完善产学研一体化的福祉专业运行机制。2011年以来,学校先后发表福祉专业论文280余篇,申请福祉专业科研项目110余项,出版著作和教材70多部。其中《社区健康服务与管理》《健康企业管理》两部教材作为第一主编单位,列入全国高等学校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第一轮规划教材;有10余部福祉学科系列教材在全国出版发行。2018年5月,学校与吉林省民政部门签署政教合作战略框架协议,共同开辟新时代民生福祉教育事业人才培养的“绿色通道”。

在此基础上,穆树源教授注重发挥学校智慧养老研究所作用,参与《吉林省新基建“761”工程方案》实施计划。以福祉学科为基础,依托学校智慧康养创新实验室的5G传输技术,主动承担“吉林省(通化市)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云平台”重点专项与建设。包括社区服务模块、健康模块,吉林省医药工业云平台中智慧健康与养老模块,开发设计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云平台功能架构,推进吉林省《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云平台》建设,包括基础数据资源库、标准测试数据集、可穿戴设备数据中心、健康数据智慧分析、智慧健康养老(医养)社区服务、智慧健康养老服务标准体系、人才培养培训系统、基地建设与示范,以及“智慧健康养老中医药”产业模块、远程健康咨询服务系统、远程医疗诊治服务功能、医疗影像服务中心、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平台商业创新模式等内容。通过平台建设,全方位辅助福祉教学,打造一流智慧福祉学科及教学体系,提升学校在国家康养领域的影响力。目前,学校正在组织人力研发一系列的智能高端的智慧康养产品和智能穿戴设备,构建产学研有机融合模式,促进智慧福祉科研成果的产品转化,进一步服务老龄化社会,推进学校在省内智慧康养基地建设与示范应用中的领先地位和在智慧康养标准体系建设中的领导作用,为吉林省推进智慧养老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

据了解,以学校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组建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创新基地正在建立,在突破“人工智能+智慧健康养老”基础前沿理论和关键共性技术上开展应用示范,培养社会紧需的智慧康养专业、专门人才。学校加强与省联通公司合作,建立了智慧康养5G创新实验室,开展了智慧康养研究,并申请系列国家和省重点项目及专利。2018年以来,学校申报的“基于深度学习的智慧养老系统研究与开发”“深度学习框架下视频分析若干关键问题机理研究”“基于5G的智慧康养深度视频分析模型研究与系统开发”等3个项目,获批省科技厅“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获科研项目资助200万元。正在实审阶段专利2件、软件著作权2件。研究的智能康养机器人模型及硬件仿真已初具规模。通过搭建护理与照护信息化智能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护理与照护智慧云课堂,学生可利用手机客户端,在线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实现理论和技能迁移。

谈及未来,穆树源教授说,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加剧,学校将继续打造高水平的福祉类专业,构建由社会福祉、护理学、康复治疗学为核心的老年福祉专业群。以“提升人文内涵,创新福祉发展”为途径,构建全国第一个福祉专业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在教育理念、专业体系构建、人才培养定位、校企合作等方面,突出应用型福祉人才培养特色,形成“康养结合”“医护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福祉专业人才培养新格局,力争走在全国高等教育健康福祉人才培养领域的前列。

据预测,“十四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我国社会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使穆树源教授深受鼓舞。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已是耋耄之年的穆树源教授以对党的教育事业和老年福祉教育事业的热爱,继续在培养福祉专业人才的大道上砥砺前行,向着建成国内应用型一流民办大学,培养高素质福祉专业人才新的发展目标再度出发,铸就新的辉煌。(撰稿人: 解克兢)



版权所有©长春人文学院 网站维护:学生处


地址:长春市净月国家高新产业开发区博硕路1488   邮编:130117  


 吉ICP备11002363号-6 吉公网安备 22017202000203号